
譚孔文 浪人劇場 Tam Hung-man, Alex Theatre Ronin
藝萃 ArtNews #24
《台下一分鐘 Offstage》
//對有創意的人來說,這是最好的時 代;對沒有創意的人來說,這是最 壞的時代。今天的媒體再沒有誰能 號令群雄,可能性比從前多。最重 要是不要只說不做,香港人說得太 多,做得太少了。//
閱讀全文

文學與劇場之間的浪人 譚孔文:我一直是讀者
《香港01》
30.12.2016
撰文:洪昊賢
// 「疾病的經歷成為譚孔文的創作動機,不過,以散文形式書寫的《縫熊志》應該怎樣以劇場形式呈現?譚孔文過往改編過諸如《鯉魚門的霧》、《什麼都沒有發生》和《安卓珍尼》等小說作品,都有一定的情節。
『改編會跟原著的脈絡,不過其實已經模糊了許多,這次則是將這種疾病的感覺轉換成自己的東西。』對譚孔文來說,劇場《Bear-Men》是他縫的一隻熊。」//

GROWING UP - 《Bear-Men》
《Milk》
Issue 806
Text: Emily
// 「書中每隻熊均注入了西西對人與事的看法,其以『我』的寫作角度及跟朋友分享的語調引申成了這齣劇目的創作點--我的故事:以中風切入點及七十年代的香港作背景,再透過爸爸、媽媽、朋友、童年的我及現在的我把零碎的回憶結集起來。」
「......我們更會以音樂建構出一套有意思的語言。......嘗試反照出在這個時代消失了但依然重要的生活節奏/時刻,同時讓觀眾反思家庭、友情及愛情這幾個貼身的命題。」//

劇場熊出沒注意

坦誠審視自身《Bear-Men》

《媽姐─《暗示》的前世》

在《心林》中找自己—訪浪人劇場導演譚孔文、歌者楊智遠
《三角志》
2016.9月號
撰文:橙
// (譚孔文)「當現時人的個性愈來愈強烈的時候,自然便會有愈來愈多安卓珍尼了,這是事實,因為我們不得不直面自己的另一面,男性有女性的一面,女性也有男性的一面,已經不需要隱藏。」//

From Text to Texture
《JET》
2016 September
Text: Ernus
// 我(譚孔文)形容這個過程是「from text to texture」,令文字變得有質感,而text的字根亦有編織的意思,希望可以從不同範疇去刺激觀眾。//

SELF-DISCOVERY-《心林》
《Milk》
18.8.2016
Text: Emily
// 二人(譚孔文、林俊浩)將透過身體的拼貼引導觀眾想像,更大膽起用兩位男演員及兩位女舞者,脫離小說的脈絡,以音樂及舞蹈去呈現女主角的心路歷程:「他們在戲中並無任何對手交流,反多處於敘述的狀態,但我們希望可因而挖掘出新的畫面。」//

文學劇場導演譚孔文 做邊緣的守護者
《信報》
16.08.2016
撰文:張綺霞
// 他(譚孔文)期望,劇場可以為作品提供另一種解讀之餘,也能從另一個角度感受城市。「如今社會中恍似有好多想像,但其實這些想像又是很狹窄的。我希望文學與劇場之間可互相補充,擴大人的想像力。」//
劇團按:譚孔文在香港出生,籍貫順德。

由董啟章小說出發 帶城市人走入心林
《明報》
05.08.2016
撰文:林喜兒
// 譚孔文:「今次四位表演者,兩位是舞者兩位是演員,但我統一稱為表演者,因為他們真的不是在演戲而是表演,而且也是扮演敘事者,如何透過身體律動帶出女主角心情。我的理解是用舞者的身體,將主角的感受呈現。我還設計了歌者,這些歌曲是跟舞蹈作呼應。」//
劇團按:浪人劇場和編舞林俊浩自《體育時期2.0》開始合作,其後是《縫身》,《心林》是第三度合作。

【劇場人】(13) 譚孔文 留住詩意 留住觀眾
舞帶-舞台劇地帶
27.7.2016
// 劇場像遊樂場,我(譚孔文)希望找來一群人,一起遊玩和享受演出,一起嘗試不同的演出方法,因為我同時了解設計和舞台,所以不會傾斜於表演或技術方面,讓兩者在平等狀態下創作。//

【舞台下的浪人】譚孔文 沒有小精靈的修練場

資訊爆炸 機不離手
《信報》
27.06.2016
撰文:卡夫卡
// 在後網路時代,互聯網與人的生活愈來愈密不可分,人與人之間的扣連愈來愈緊密,究竟對於關係和生活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這是本地劇場人胡境陽近來思考的事。……於是向有感而發,把人與屏幕的緊密聯繫寫成讀劇作品《荒幕行人》,把荒漠轉成荒「幕」,寓意資訊爆炸年代的心理狀態。 //

跟車太貼?圍爐取暖?《荒幕行人》給網絡時代的三個關鍵詞
立場新聞
24.06.2016
撰文: Grace
// 市場和潮流的誘惑之下,如何忠實地堅持最內心的感覺,譚孔文也坦言不易。《荒幕行人:OS1》曾經申請資助,最終未獲成功,但他們覺得與其等待,不如主動出擊,「可以喺唔同機遇之下,以唔同嘅方式呈現,但首先我們要 make it alive。」 //
網上版 PDF版

THE CONNECTION-《荒幕行人:OS1》
《Milk》
Issue 779
撰文: Emily
// (胡境陽)觀眾將仿如開了好幾個瀏覽網頁,一個是新聞一個是FACEBOOK,而另一個則是色情網站或卡通片,再多一個哲學論文的資料,絲毫沒有關連。我便嘗試以這種方式去編寫,帶來跳躍式的劇情。 //

你還離得開屏幕嗎?
《明報》
17.06.2016
撰文:林喜兒
// 胡境陽:「上次是讀劇形式,但也配合音樂和燈光效果,所以已是很完整的演出,今次搬到浪人的小劇場內,觀眾圍着台中心,跟演員非常接近,大家看着角色上網,我也是台上演員之一,是個敍事者。觀眾好像看着自己上網,看到角色的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