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改編米哈小說 回到18歲 劇場反思人性.PNG
改編米哈小說 回到18歲 劇場反思人性

明報

18.10.19

撰文:林喜兒

//監製林碧芝說雖然作品不是直接扣連社會現狀,也希望觀眾在劇場裏找到喘息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沒有人騷擾,沒有其他人告訴你要怎樣做。台上看着這個人過去的經歷,一個自私的狀態。當外面狀態混亂,我們更需要平靜,更加要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人,怎樣面對困難,怎樣走下去。」//

 閱讀全文 

舞台語言實驗:浪人劇場《湖水藍》

《Artslink》

SEP-NOV Vol.11/2019

//Alex不在意每次展演所能呈現的元素有多少,而是盡量跟觀眾分享他與創作團隊的實驗成果,觀眾的回饋讓他回到排練室時可以繼續好好發展故事的內容、表演形式及舞台語言。//

 閱讀全文 

【文青身段】文學帶你上舞台— 圖書館首變劇場

《香港文學評論學會》

22.02.19

//而浪人劇團藝術總監譚孔文先生則以編劇的角度講述文學與戲劇的關係。他認為「文字是平面狀態,對創作者而言是立體」,而文學改編劇場則是一種體驗,帶觀眾進入文學狀態。//

網上版    PDF版 

浪人劇場 X 凌文龍 X 黃靖《湖水藍》─踏上尋覓自我的旅程

《Metropop 都市流行》

2019 Oct ISSUE 657

//導演譚孔文表示,這次的故事改編自本地作家米哈的短篇作品《我與你與一隻狗叫布》。「米哈的作品總帶種淡然的『輕』,這種輕浮不定的狀態很吸引我。然後我又回想起自己平時在閱讀時都有邊看邊聽音樂的習慣,那麼當文字變得立體化時,音樂能夠成為一種帶動觀眾進入故事的催化劑嗎?這個思考的過程就促成了我創作該劇的動機。」他補充,《湖水藍》裡的音樂與演出是並立的,絕非如普遍的音樂劇般呈現的。//

 閱讀全文 

StageTV 10月號 劇場8910–浪人劇場 《湖水藍》

《Stage TV》

12.10.2019 

 欣賞影片 

譚孔文、凌文龍專訪:《湖水藍》導與演的新突破

《表演場表演藝術雜誌》

12.10.2019 
 

//雖然我們是根據導演的劇本去演的,但我們會在排練中得出一些想法,可以即時和導演討論並調節,所以每個人都能夠參與創作,這個方式對我來說很新穎。//

 網上版    PDF版 

湖水藍是眼淚的顏色——米哈、凌文龍、黃靖對談

《字花》別字第二十一期


 

​撰文: 黃犖

//《湖水藍》原來就是三個佬聚在舞台邊、敞開心扉那種藍。
由小說到 #浪人劇場的詮釋,演員#凌文龍、音樂人黃靖 和文學界的米哈,趁著這次合作也回望成長中的重要時刻。男人的浪漫,不只火腩飯,還有一份默契。
//

 網上版    PDF版 

湖水藍的弦音

《星島日報》副刊

11.10.2019 

​撰文: 水月一

//浪人劇場創辦人及藝術總監譚孔文,這次身兼《湖水藍》導演、文本及舞台美學多職,「其實過往改編著名作家的作品,我都特意選取『年輕』題材,讓戲劇主體圍繞一種青春的氣氛,這次改編米哈的小說,也是一脈相承,只是這次『年輕』特質更加明顯而已。」//

 網上版    PDF版 

劇場故事:湖水藍

《Storyteller》

10.10.2019 
 

訪問編輯:黃宇恒

封面插圖:艾苦

//《我與你與一隻狗叫布》是一個父與子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自由的故事,而本來,它是一首老歌。這首歌貫穿整個故事,成為劇場後名字卻變成了《湖水藍》。因為譚導非常喜歡奇斯洛夫斯基的《紅白藍三部曲》,相信 「Small is Beautiful」——微細的東西有種美感,於是他也將米哈的故事,改篇為自己的紅白藍三部曲中的藍。。//

 網上版    PDF版 

相識相知─ 黃靖 X 凌文龍

《Recruit》

01.10.2019 
撰文:田佩芬

//相聚於浪人劇場的studio,從叙事音樂劇場《湖水藍》談到父子關係,以及自我認識的歷程,二人侃侃而談,一言半語,發人深省。//

 閱讀全文 

 

舞台劇《親愛的金子2.0》丨是金子總要發光,即便在黑暗的角落

《每日頭條》

27.04.2019 
撰文:眾橙網

《親愛的金子2.0》單獨把「金子」這一人物抽離出來,進行濃墨重彩的加工、表演,演員配合現場音樂、錄像等舞台技術進行多媒體互動,「金子」如何渴望擺脫困局的處境推向極致,找出曹禺心中的「原野」之餘,亦連結當下每個人的脆弱心靈。

 

 網上版    PDF版 

2019愛丁堡藝穗節 ─ 《無耳琴師》 Hoichi the Earless

PREVIEW: Theatre Ronin (Hong Kong) – Hoichi the Earless

 

23 Jul 2019 By

Liam Ross

Deadline News

Transporting the audience to medieval Japan, this wonderfully suspenseful re-imagining of Japanese folklore fuses traditional Chinese *Nanguan live music and songs with innovative storytelling and elegant physicality.

 網上版    PDF版 

《棒球場上的青春》

《星島日報》

11.04.2019 
撰文:黃子翔

//至於觀眾,踏進劇場後,不僅成了座上客,還都化作亞熱帶少年少女,既穿越過去,又投影當下,在這場時空流浪的棒球賽事中,尋回屬於自己關於青春、成長的崗位,搖擺身軀。//

 網上版    PDF版 

《棒球場上的亞熱帶少年》— 與劇場一起流浪到一世紀前

《立場新聞》

27.03.2019 
 

//於是,譚孔文便將自己對於流浪的想像,投射在讀周壽臣的傳記中,當中提到清末有一段留美幼童的故事;那些滿腔熱血的少年,帶著期待又不安的心情來到美國,迷霧般的青春在西方文明的薰陶下,漸漸發現另一個自己。//

 網上版    PDF版 

Please reloa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