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棒球場上的亞熱帶少年》

《信報》

20.12.2017
撰文:佛琳


浪人劇場雖是「借題發揮」,卻有效地從文字演變成一具生命力的故事,亦從一本歌功頌德的傳記,演化成一齣慷慨激昂的年輕人奮發圖強戲劇。

閱讀全文

Please reload

《棒球場上的亞熱帶少年》周壽臣作為香港隱喻

《經濟日報》文藝牆

06.12.2017
撰文:謝傲霜

浪人劇場的一貫信念乃「劇場就是劍」,往往透過改編香港小說文本,刺中社會要害,今次以歷史人物為故事,卻仍是借古諷今。

閱讀全文

Please reload

2017臺北藝穗節《與西西玩遊戲》劇評

2017臺北藝穗節劇評

27.08.2017
撰文:林俊億

那一瞬間對我來說是一個很美好的劇場交流,彼此透過劇場架構,讓演員跟觀眾之間的界線互換了一瞬間。

 網上版    PDF 版

Please reload

2017臺北藝穗節《與西西玩遊戲》劇評

2017臺北藝穗節劇評

26.08.2017
撰文:于善祿

 

我今年的藝穗節開始,像是品嘗一道清粥小菜,清爽可口,心情輕鬆,沒甚負擔,想去把西西的作品找來閱讀。

 網上版    PDF 版

Please reload

2017臺北藝穗節《與西西玩遊戲》劇評

2017臺北藝穗節劇評

26.08.2017
撰文:姜富琴

吸引我進場的是「西西」,但打動我的方式是遊戲。

 網上版    PDF 版

Please reload

無牆●空間●時間●光 - 看浪人劇場演出《Bear-Men》

《明報》星期日生活

15.01.2017
撰文:西西


// 全劇沒有主角配角之分,演員都是主角,個個獨當一面,每個人都有相當的戲份,相當的傷痕,用各種形式表現,不但演、說,還唱,唱不同的戲曲、民謠,還奏樂器,不同的樂器。//

閱讀全文

Please reload

2017.PNG
秋冬的東方遺珠,另一個語境 《夢外之境》、《心林》、《男生·男再生》

表演藝術評論台

09.01.2021

//對觀眾而言,聲音與語義之間的關係,隨著文本相形複雜;一方面,是文本轉化時對閱讀的提醒,二方面,是閱讀的語韻節奏與演出的關係。從閱讀上大致無礙的語言進入聽覺關係中,除了字幕帶動的文本情節外,演出者選擇誰發聲、何時發聲,都增加了趣味。在台灣演出的《心林》,正因閱讀上的可相銜接,轉為聲音時,觀眾好似變成了有腔調的人//

 閱讀全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