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談《體育時期2.0》的文學與音樂

​2013

撰文: 鄒芷茵

// 以文學與音樂的組合來說,音樂怎樣填補文學鞭長莫及的空隙?文學又應為改編演繹而退回怎樣的一步?這些都是浪人劇場可繼續帶動本地文學愛好者討論的問題。劇場與本地文學,都在彼此「重讀」、彼此喊話,都在為跨媒體創作開拓一條甚有意思的道路。//

閱讀全文

《體育時期2.0》 原作者觀後感

​2013

撰文:董啟章

// 六年後的譚孔文,在思想和技巧上也更為成熟。《體育時期2.0》把小說化為夢一般的體驗,鮮明、尖銳,但又曖昧、沉鬱。對我來說,觀看自己的小說在舞台上搬演,是個大發現。//

閱讀全文

文本與劇場—重修體育時期

《中大學生報》

​2013

撰文:黃敏

// 正是跳出了文本的框架,衝破成規,貝貝處境的複雜和雙重性,才能在劇場上以光影的手法呈現出來。//

 網上版    PDF版 

夢的青春 青春的夢 —《體育時期2.0》觀後感

《文匯報》

​2013

撰文:林克歡

// 歷史翻過的一頁無法再來,舞台卻可以重新書寫。在浪人劇場的舞台上,潮漲潮落,霧起霧散,承載著舒巷城無限眷戀的鄉土情懷。筲箕灣的浪,鯉魚門的霧,逐浪翻飛的海鷗,水上人家的小艇和鹹水歌……牽動著歷史過來人的心諸。//

閱讀全文

所有東西都留不住

《南方人物周刊》

​2013

撰文:吳琦

// 這也是我最欣賞浪人的一點,他們的戲劇標示出一種年輕人在現代社會自處的位置,限於自我,也陷入過去,惟一的出路是誠實地面對這種生命經驗,並且找到一種方式建立起歷史的感覺。//

閱讀全文

《桃姐》之後又一講述香港媽姐的故事

《都市快報》

​11.10.2013

撰文:丁思諓

// 今年北京青戲節上演的《暗示》,頗讓人回味。這部香港浪人劇場出品的戲,極具香港文化特色—取材香港獨特的社會現像、用粵語演出,還特別呈現出香港這座國際化大都市裡,緊張生活中人們迷離與孤寂的精神狀態。//

 網上版    PDF 版 

Please reloa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