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6 評論
2016-10-31 明報-心林.jpg
《心林》裏越過藩籬的身體意象
《明報》
2016-10-31
撰文:李慧君
// 有基進派女性主義者認為,所有議題都是性別議題。由《安卓珍尼》到《心林》的改編,的確沒有聚焦在男女角色的情慾關係上,但當文明與自然、理智與身體的掙扎寄生於女主角的自我探索,而這種探索以形體動作呈現,並蓋過被刻意放大的男性話語,導演其實觸及了更核心的性別思考:熬過一代一代的父權壓迫,女性的肉身存在就是最大的反抗。因為如果生育屬於女性,到最後存活的也必然是女性。//


​閱讀全文
Nature leaflet front.jpg
從想像而生——評《心林》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2016-10-06
撰文:邵善怡
// 當形體和歌詞,也只是對小說主要意念的各種聯想。觀劇就是把各劇場元素連結文本的過程,通過想像,劇場敘述才趨向完整。 //


​閱讀全文         PDF版
Nature leaflet front.jpg
從《心林》裡尋找《安卓珍尼》
《關鍵評論》
2016-09-23
​撰文:本
// 隨著劇目結束,心中的疑惑卻有增無減,對劇中那些如同空殼般的女性產生極大好奇,直叫我拿起原著來讀。雖然改編本來就是一種再創造,太過執著原著也沒什麼意思,只是我想或許原著之中埋藏了掌握劇場的「鑰匙」,所以還是讀了。 //


​閱讀全文         PDF版
Nature leaflet front.jpg
眾聲喧嘩到反躬自照:評浪人劇場《心林》
立場新聞
2016-09-20
撰文:吳俊鞍
// 《心林》最後以四角台燈射向台中央上方的枝椏,形成封閉的金字塔,使四面台的倒金字塔與之相交;此刻舞台成為多個尖端交集的頂點,從複調式的形體音樂交疊到安卓珍尼的同呼同吸,《心林》去敍事化的處理,竟造就了一個詩化的自我省照過程。 //


​閱讀全文
Nature leaflet front.jpg
三少四壯集-二十二年後的安卓珍尼
中時電子報
2016-09-20

撰文:廖偉棠
// 這和二十二年前董啟章所做相反,他當年的高度摹擬女性書寫,讓評判們莫辨雌雄。戲劇的效果傾向於赤裸裸激發矛盾,觀者的不適反而能導致更多的反思。 //


​閱讀全文         PDF版
2016 鯉魚門的霧.jpg
鯉魚門的霧 – 詩的力量之自然呈現﹙翻譯﹚
布蘭卡港市政劇院
2016-08-15
卡洛斯‧佛斯﹙研究員,人類學家,戲劇評論家﹚


// 創造力的表露,在詩的極致美麗與揀選出的單純中流露了,凸顯了劇場中的靈魂。 //

​譯文         原文﹙西班牙文﹚
2016 Art-plus_荒幕.jpg
在屏幕與空洞的心之間穿越 浪人劇場x胡境陽房《荒幕行人:OS1》
《art plus》
2016-07
撰文:肥力
// 當觀眾不再追求一般劇場演出的視覺刺激,不再抱有渴望投入劇場幻境的心態,

或者正好能夠花更多的心思,思考那抽象而又當下,眼前城市人必須面對的生存困局:關於人與物、人與人要相隔屏幕來溝通的事實。 //

​閱讀全文
2016-06-25 表演藝術評論台-無聲吶喊_thumbnail.JPG
自然作為港式情懷的一種信仰《無聲吶喊-沙灘上的勇氣媽媽與她的孩子們》
表演藝術評論台
2016-06-25
撰文:劉宛頤
// 這個時代讀布萊希特,不能單在意識形態上大做文章,也不需要刻意使用「間離效果」(verfremdungseffekt),現代觀眾自然就會反思劇本中所影射的社會意涵,重要的是重新審視整個人類文明與自然的關係。//


​閱讀全文         PDF版
殞石旁的天際.jpg
《殞石旁的天際》︰割裂現實的呈現
像素麵包 Pixelbread
2016-02-16
撰文:邵善怡
// 阿源的旅程以尋愛開始,但愛情卻不是《殞石旁的天際》主要探討的議題。深秋在劇中有一個疑問,「為何要一個人穿著白禮服上飛鵝山山頂?」在80年代象徵品味的白色禮服,曾讓人感到虛榮;那時的人有熱誠有希望,以雙手打拼;那時城市仍有很多發展空間,很多可能性,人人都目標清晰。代表一個時代的唱片不再流行,昔日愛情氾濫的歌詞變得再難消化,那時代的精神彷似消失無影無蹤。我們除了尋回「愛」的方法,或許只能靜候外星人到來,才能走出這個情感喪失,不再現實的世界。 //


​閱讀全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