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ntimental 2015.PNG
「Sentimental」的時代,「根」的結局──評《裸 「言泳」 無邪》

明報

09.01.2015

//最後譚孔文終於完成他的「尋根」之旅,就是讓死靈魂和男讀者通過「sentimental」(對所處地方的感情),尋到「無邪」(就是能得以赤條條的在海灘中裸泳,回到那種無牽扯的「自然」狀態),然後有「根」。//

 閱讀全文 

無邪是感性本質

《信報》

09.12.2015

撰文:吳美筠

// 浪人劇場這次《裸「言泳」無邪》的文學劇場,更能成熟地處理音樂、敘述變化、形體、舞台、演員能量等表演元素的互動和呼應;而且終於擺脫文學作品的語言和作者風格不自覺或自覺的過度駕馭和干擾,把陳冠中本來由三個不同故事組成的《香港三部曲》拼貼成頗具劇團個性的演出。 //

閱讀全文

裸泳無邪詠有邪

《信報》

11.11.2015

撰文:陳鈞潤

// 改編最成功兼創意一環,是長駐於此、概括第三部曲全部人物的閒遊者(馮志佑):唯一男演員兼唱家班,以盧宜均作曲及聯合編導填詞的歌,唱出的「can do精神」,「超然」於「話劇」!//

閱讀全文

香港感性的回歸──評《裸「言泳」無邪》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11.11.2015

撰文:謝傲霜

// 雖然譚孔文說過最初選女性演張得志這角色,是出於直覺,但在我看來,這種處理,是對象徵香港理性主流價值的人物張得志的一種弱化,演員黃呈欣瘦削的身型與無法變低沉的女聲,加上女性相較男性被典型化為感性的象徵,譚孔文呈現的是張得志的內在感性世界,即被高舉的香港理性底下那層一直被掩蓋與遏抑的感性真相。//

 網上版   PDF 版 

再「酸的饅頭」化——談《裸「言泳」無邪》的加法改編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05.11.2015

撰文:鄧正健

// 因此《裸「言泳」無邪》的加法改編,實質上是一次以陰勁打出的批判,卻包裝成柔情蜜意得有點感情用事。因此,劇中最具顛覆的改編,即以全女班飾演張得志故事中的全部角色,也就不難理解了。<什麼都沒有發生>中的性別態度明朗,男性角色(張得志、托圖、雪茄黎、黑豹等)盡佔敘事主軸,而女角則被僻於邊陲,張得志總是處處借跟與其他女性(沈英潔、寶怡、黃姑娘)的疏離關係,築構他自鳴得意的犬儒人生。//

 網上版    PDF 版 

Review: shades of Kafka in rise and predestined fall of Hong Kon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9.09.2015

Text: Oliver Chou

 

 

“A powerful play depicting the city's ambivalent identity and predestined fall offered a moment of reflection.

 

Based on writer Chan Koon-chung's renowned Hong Kong Trilogy, Tam Hung-man, founder and director of Theatre Ronin, restructured the script and singled out the Kafkaesque theme of the second sequel, "nothing has happened".”

 

 

 網上版    PDF 版 

如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全球華人藝評網

16.09.2015

撰文:湯曄

// 除了在臺灣演出的《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他們近期亦將在香港本地上演《裸「言泳」無邪》,改編自另一位香港重要作家陳冠中的「香港三部曲」,顯示了他們推動深層香港文化的積極能動力。// 

 網上版    PDF 版 

 

離開網絡坦誠相對 簡約舞台美學──舞台劇《荒幕行人》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10.04.2015

撰文:吉暝水

// 小劇場裡,《荒幕行人》展現編導胡境陽的豐富聯想。劇本融入多樣時事性的素材,叫觀眾容易產生共鳴。// 

閱讀全文

 

Please reloa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