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總監 譚孔文
浪人劇場藝術總監,香港演藝學院 (2008年任駐院藝術家) 及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及科藝學院,分別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導演)及一級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舞台及服裝設計)。在學期間,曾獲傑出導演獎及多個獎學金,亦多次代表學院到外地學習交流。2003年獲香港戲劇獎學金到日本交流。2001年至04年任新域劇團節目監督;2004至08年任7A班戲劇組創作總監。譚氏為資深劇場導演、舞台及服裝設計、編劇、策劃及創意教育導師,曾創作、策劃劇場演出及計劃過百項。
其導演作品著重探索以多媒體的劇場形式來呈現詩意的意象,創造質樸而具想像力的表演風格。憑《與西西玩遊戲》獲第十屆臺北藝穗節最佳空間運用獎;《如夢之夢》、《龍頭》先後獲提名第十二及十三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舞台設計;《虎豹別野》及《陳耀德與陳列室》先後獲提名香港小劇場獎最佳整體演出(第一屆)及最佳導演(第二屆)。
曾導演、改編及取材創作的香港文學作品包括:《對倒》、《我城》、《鯉魚門的霧》、《體育時期》、《縫身》、《香港三部曲》、《安卓珍尼》、《縫熊志》、《哀悼乳房》及《西西詩集》等。

導演作品包括浪人劇場《無耳琴師》(兼任製作設計及改編)、《棒球場上的亞熱帶少年》(兼聯合文本)、《與西西玩遊戲》(香港首演及2017第十屆台北藝穗節重演,獲最佳空間運用獎;創作源自西西《《哀悼乳房》及《西西詩集》) (兼任聯合文本創作、舞台及服裝設計)、《Bear-Men》(創作源自西西《縫熊誌》) (兼任舞台設計)、《心林》-改編自《安卓珍尼》(香港首演及2016年關渡藝術節重演)(兼任改編及舞台設計);《鯉魚門的霧》(兼任改編、舞台及服裝設計)(2016 阿根廷海灣國際藝術節;2014深圳首屆中國城市戲劇節三度公演;2012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重演及2010香港首演)、《海洋傳說:La La 與廢物城堡》(兼任製作設計)《無聲吶喊 - 沙灘上的勇氣媽媽與她的孩子們》(臺北) (兼任改編、舞台及服裝設計)、《裸「言泳」無邪》- 改編自陳冠中《香港三部曲》(香港首演及2015年北京市體制外優秀青年戲劇推薦展演重演)(兼任改編及服裝設計)、《親愛的金子2.0》(2015第二屆城市戲劇節)(兼任改編及製作設計)、《縫身》(聯合編導及舞台設計)、《十年。寒。笑》-韓麗珠、謝曉虹、李維怡短篇小說初回劇場化(兼任改編及舞台設計)、《暗示》(2013北京青年戲劇節三度公演;香港首演及重演) (兼任製作設計)、《海洋傳說:La La 與廢物城堡》(聯合導演兼任製作設計)、《體育時期2.0》(兼任製作設計)、《搜索達文西》(聯合導演、兼任編劇及舞台設計)、《親愛的金子》(兼任編劇、舞台及服裝設計)、《陳耀德與陳列室》(重演)(兼任製作設計)及《つづく,李香蘭》(兼任舞台設計)等。
曾為其他演出擔任導演包括香港話劇團《虎豹別野》(兼任編劇及舞台設計);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幹掉她》(讀劇演出);新域劇團《Lonely Planet B》(兼任舞台設計)、《Happy To Gather》(兼任舞台設計)、《白色極樂商場漫遊》(兼任服裝設計)、《我不是霍金》(兼任舞台及服裝設計)、《陳耀德與陳列室》、《手心向上,手心向下》、《對倒》(兼任改編)及宋江採花(兼任舞台及服裝設計);7A班戲劇組《體育時期 青春.歌.劇》(兼任改編及舞台設計)、《大金龍》(兼任舞台設計)、《像我這樣的一個城市-天橋上的美人@魚》(兼任意念及編劇,第33屆香港藝術節委約節目)等。憑《虎豹別野》獲提名第一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劇本及最佳整體演出;另憑《陳耀德與陳列室》獲提名第二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導演。
舞台設計超過100項。近作包括浪人劇場《殞石旁的天際》、胡境陽房《香港官立青春紀念學校》;香港話劇團《豆泥戰爭》(首演及重演);中英劇團《談談情跳跳橋》;新域劇團《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三度公演)等。其中憑香港話劇團《如夢之夢》及新域劇團《龍頭》分別獲提名第12及13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舞台設計。
自2002年策劃新域劇團《在公屋長大》計劃後,開始設計及參與不同類型及以香港為主題的戲劇演出和活動。多年來,策劃及製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社區文化大使」計劃,設計具創意的社區戲劇活動,包括浪人劇場《水上風雲》、《潮州好漢》、《上海風流》、《南洋風情》及《電音飄色》;新域劇團《昆蟲大笪地》、《人民藝術夜總會》、《隧道裡的犀牛》及《香港四大護法》等;7A班戲劇組《啟德文化博物館》、《灣仔百年社區劇場計劃》、《天奴的眼睛》及《唐樓的大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