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有藝 ─ 葵青區
文學地景劇場
葵青好景
《文學地景劇場—葵青好景》:從社區出發的戲劇與錄像創作成果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浪人劇場製作的「十八有藝—葵青社區演藝計劃」《文學地景劇場—葵青好景》已於2022年4月圓滿結束。自2021年起,數十名葵青區內不同年齡層的居民深度參與計劃的三個工作坊,內容涵蓋戲劇、錄像及帳幕製作。惟受疫情影響,原定於今年3月舉行的結業演出最後未能成事,因此改為把學員的學習成果製作成影片,冀能保留舞台演出的魅力,亦不忘與區內市民分享取材自社區的創作初衷。
疫情之下應變 在網上發佈工作坊創作成果
《文學地景劇場—葵青好景》原計劃於2022年3月在葵青區內舉辦小型嘉年華會,鼓勵以上三個工作坊的學員以大使的身份在社區遊走,邀請市民到社區帳幕影院欣賞短片,並在戶外舞台觀賞學員的現場演出。其後浪人劇場必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把所有創作成果改為網上發佈,設法克服把現場劇場表演轉化為影像的難度。上述兩個總結演出均告製作完成,既保存了學員在過去一年的學習成果,也為葵青區留下了2022年的影像記錄。浪人劇場希望網上放映不是整個項目的終章,而是一眾學員藉此體驗戲劇與錄像創作過程,在日後遇上更多參與藝術創作的機會,延續工作坊的創作精神。
說故事及表演創作工作坊總結演出
浪人劇場於2021年7月在青衣舉行「說故事及表演創作講座及示範」,成功吸引了對表演藝術有興趣的區內居民報名參與工作坊,期間學員與專業戲劇導師陳港虹和郭紫韻共同創作及排練近八個月,他們帶着各自對區內生活的所思所想,共同協作一個戲劇節目,並以在戶外場地演出為學習目標。在工作坊後期,學員須克服社交距離的限制,以及疫症肆虐社會的嚴峻氣氛,留守家中以互聯網排演,並聯同身處排演室的專業演員趙鷺燕、趙展禧及張利雄,合力把舞台創作轉化成影片。
青衣的自然風貌,毗鄰居民社區,它將要遭受推土機以發展之名而磨滅嗎?如果契訶夫的《櫻桃園》位處藍巴勒海峽,業主們對貨櫃碼頭與青馬大橋的記憶會怎樣影響他們決定留下或者離開呢?學員以口述歷史方式去保存對葵青區的回憶,也從社區近年的變遷中尋找創作靈感,將之編作成戲劇並親自演出,為2022年的葵青區生活體驗留下了影像記錄。
錄影創作及製作工作坊 與 帳幕影院製作工作坊 總結演出
浪人劇場於2021年11月同時開展「錄影創作及製作」與「帳幕影院製作」兩個工作坊,吸引了葵青區內影像製作與設計愛好者參加。在影像導師黃漢樑的指導下,「錄影創作及製作工作坊」的學員在葵青區獨有的地景實地拍攝,開展影像創作,呈現區內自然風貌、道路、屋邨、商場與居民在不同空間之中所引發的想像。學員以影像抒發不同的生活體驗,既有朋友選擇遠行,也有新的偶遇發生。影片中的三條短片,即《橋去何從》、《Sparkle》和《尋找青衣門》正是學員的創作成果,既有影像散文風格,也有在地區歷史之中提煉出的新想像。
「帳幕影院製作工作坊」原以社區展現為學習目標,學員在設計師譚孔文和黃巧妍的引領下,共同製作具特色的影像裝置,冀能在葵青區內的戶外場地展示,邀請市民到帳幕影院內欣賞不同類型的短片,尤其是本計劃的錄像作品。惟受疫情所影響,工作坊的學習成果未能付諸實現,因此浪人劇場希望透過網上放映「錄像創作及製作工作坊」的學員作品時,也同時簡介帳幕影院的概念,使觀眾了解藝團的創作理念乃一直以社區展演為初衷。